军团legion阵容搭配

接下来,我将针对军团legion阵容搭配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军团legion阵容搭配的话题。

军团legion阵容搭配插图

分类: 社会民生 >> 军事

解析:

罗马恒久不衰的统治力,主要归功于它灵活多变、顺应潮流的政治体制。但作为政治的强力工具,打垮了难以计数的敌国、粉碎了异族的一次次入侵、镇压了对统治阶层所有反抗的强大军力,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主要介绍共和时期到帝国初期、帝国后期以及拜占庭时代罗马军制的变迁,供大家参考。

共和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

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

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

首先,年少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

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

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

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 *** 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

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

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姆、开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

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

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

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康斯尔)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普拉埃托尔)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

尽管常备部队仅为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

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

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军队

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都市国家型的政体已不再适应日积月累、不断扩大的疆土了。

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与此相对,作为士兵出征的大多数人,却因为家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没落。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军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勇敢地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旧军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从危机中挽救了罗马的是平民出身的优秀职业军人――玛里乌斯(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6年)。他的想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备装具的有产市民,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方式保障他们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职业化。

由于装具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标准化。新一代步兵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都配备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托姆”、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皮鲁姆’或是‘皮拉’)。维利特斯这一兵种被废止,步兵中不再有轻步兵和重装步兵之分。但是骑兵的装备与职能,在玛里乌斯的改革前后并无变化。

在军团的编制上,进一步贯彻了标准化原则。一个军团由10个营构成,每个营编内有6个排,每排兵力为80人。不过,各军团的第一营均由5个160人的排构成,因此,在编制上,军团的步兵总兵力应为5120人。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兵团总兵力大多为2000到3000人,最多不过4500人。

在军团编制中的骑兵,减少为4个骑兵队共计128人,这主要因为依靠没有罗马市民权的外籍军团组成的辅助军(阿库西里亚)来提供精锐骑兵已成惯例。而投石兵、弓兵等传统上的轻装步兵,也多由辅助军充任。这些辅助军基本上以营或骑兵队为单位,配属给罗马将官充当野战军或是守备队。

内乱(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30年)结束时,胜者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斯特皇帝)麾下的兵力多达50万。但他在获胜后迅速裁军,将常备部队精简为由30个军团(其中的3个军团在公元9年爆发的托伊特堡森林会战中被全歼)连同辅助军共计约30万人。在奥古斯特皇帝治世后期,他还组建了臭名昭著的皇家近卫队(普拉埃托利亚)。近卫队的编制单位为每营480人的步兵营和32人组成的骑兵队。

在野战时,军团一般以2至3个营的纵深进行布阵。军官和士兵全部实现职业化后的新生罗马军团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技精熟,冠绝一时。

营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单位,而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司令官得以将一至数个营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适时出击;或是随时从本队中分派出以营位单位的分遣队,随心所欲地排布构思中的理想阵型。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亚洲平原上与机动力超绝的波斯骑兵对战时却吃了不少苦头。

玛里乌斯的军制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军制,但用长远观点来看,由传统型的国民军向职业军队的转变,必然带来军阀势力的扩大,而终将毁 *** 和政体本身。在凄惨的内乱结束后,终于出现了打倒并吸收了全部军阀势力的唯一的最高权力者――帝国皇帝。

帝制后期至拜占庭中期(公元3世纪到公元7世纪)――机动野战军

在罗马的疆土与权威都达到巅峰的五贤帝时代(公元96至192年)后,罗马帝国开始出现衰亡征兆。内部爆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日渐激化,外部又不断受到以日耳曼诸民族为首的异族入侵,内忧外患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个老大帝国的存亡。

到了俗称“公元3世纪的危机”时,昔日出尽风头的罗马军团已经大多沦为普通的国境守备队,失去了战略上的机动反应能力。为了填补战略机动兵团的不足,罗马人开始针对各个战役临时编组独立的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到了君士坦丁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24年到337年)时,终于以这些骑兵部队为骨干编成了皇帝直属的机动野战军(科米塔托斯)。

被骑兵夺去“陆战之王”桂冠的步兵们身上,再也见不到2个世纪前的风光了。为了节约预算装备骑兵,步兵的的装具不得不大大简化。甲胄被换成简便而廉价的式样,罗马军团的象征――方盾、重投枪和短剑都被废止,改为装备椭圆形盾牌、骑兵用双刃剑斯帕达、更轻的投枪“斯皮库鲁姆”(再后改用长枪‘朗克尔’)。

而传统上表示外籍军团的“辅助军”一词,在全帝国自由民都已获得同等市民权之后,改为泛指轻装步兵部队。

骑兵中存在有诸多兵种,其中的主力毫无疑问当属重装骑兵。罗马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与战术基本上模仿自敌对的波斯人,其中最精锐的装甲骑兵“库里巴那利”人马皆被甲,兵士左手挂圆盾、右手携长达4米的骑枪。此外,马匹不被甲的重装骑兵一般被称为重骑兵“卡塔弗拉库提”。到了拜占庭时代,重骑兵比装甲骑兵更受青睐,甚至还有人专门生造了著名的“拜占庭重骑兵”(拜占庭?卡塔弗拉库托斯)一词。

帝制后期的罗马骑兵的另一特色――弓骑兵(萨吉塔利),同样是总结了对波斯作战的经验而诞生的。在波斯帝国的骑兵战术中,重装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和弓骑兵的密集火力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君士坦丁诺斯大帝麾下的机动野战军,是由5个近卫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帕拉提那)、5个近卫步兵军团(雷吉欧?帕拉提那)以及10个近卫辅助军团(阿库西里乌姆?帕拉提那)为主编成的混成部队。之后,随着帝国周边形式的不断恶化,这支部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在骑兵旅和步兵军团中,都开始以新的营(奥尔德)为战术单位进行编组。每个骑兵旅由3个营构成,兵力约为1000人左右。每个步兵军团由6个营编成,总兵力介于1000到2000人之间。

除机动野战军之外,原有的步兵军团纷纷缩编,被正式改编为国境守备队(利密塔内)。而从这些国境守备队和辅助军中抽调、被用于加强机动野战军实力的兵员,则被称作准机动野战军(普塞多?科米塔托斯)。

身为驻扎在首都罗马的唯一武装部队,滥用特权多次介入皇室继位之争的皇家近卫队,在公元312年的米尔维乌斯桥会战中被君士坦丁诺斯大帝亲率大军击溃,从此消亡。大帝又组建了新的近卫骑兵队(斯科拉埃?帕拉提那)作为自己的护卫部队。其编制单位为团(斯科拉),大致相当于野战军中的旅,在帝国的东、西部各驻扎着5个近卫骑兵团。

据考证,君士坦丁诺斯大帝治世时,罗马帝国的总兵力高达帝制初期的3倍,约有100万人。而其中骑兵所占比例更是帝制初期所不可比拟的,有鉴于此,总军费绝不止翻了三番。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本该用来保卫帝国的军队反倒成了帝国沉重的包袱,正在一点一点压垮帝国本身。

除上述诸兵种外,到帝制末期,为了缓解兵力不足,皇帝们甚至不得不经常倚赖移住到帝国境内的对帝国友好的异族军队了。尽管这些同盟军(弗埃德拉提)从未得到真正的信任,但他们还是不停地渗透到帝国军队中来。在帝国的西半部分,不单是普通士兵,就连将官的位置也在被他们不断蚕食,最终导致整个帝国沉沦于异民族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帝制后期到拜占庭初期,也就是尤斯提尼阿努斯大帝(在位公元527年至565年)再征服的时代,帝国军队逐渐变得更加精悍且昂贵;在另一方面,军队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鉴于战斗主角已由步兵转移到骑兵,这一时期步兵的任务只是结成方阵、维持战线。并且由于兵种和装备的多样、复杂化,帝制初期的那些严格而标准化的操典与战术不复存在。

尤力阿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61年到363年)以及贝利萨里乌斯、纳尔塞斯等第一线的指挥官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步、骑混成部队,并且在预备队的布置和灵活运用地形方面大显身手。

大多数情况下,罗马骑兵展开于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方。弓骑兵以部队为单位列成横排进行射击,而重装骑兵则被统一集中运用,依靠集群突击战术在战役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当拜占庭初期,帝国军队和东方的游牧民族交手之后,立刻发现这一战术对后者收效甚微。从那以后,重装骑兵亦开始讲求如弓骑兵一般柔软自如的运用了。

拜占庭中期(公元7世纪到11世纪)―“特玛”(军区)制度

赫拉库雷奥斯大帝(在位公元610到641年)在位时期是罗马帝国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帝的统治始于对宿敌波斯帝国的赫赫战功,终于对信奉 *** 教的 *** 人的惨败。大约就在他的治下,帝国完成了由使用拉丁文的古罗马到以希腊语为国语的中世纪国家“拜占庭”的转变。在赫拉库雷奥斯死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帝国上下以自身的生死存亡为赌注奋战不息,终于挡住了来自 *** 世界的强大攻势并幸存下来。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军队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

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特玛一词的本意是军队的驻扎地,但在对 *** 人的防卫作战中,逐渐变成了地方部队动员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属于各个军区的士兵平时作为在国家提供的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战时则应征入伍,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屯田兵。

特玛制度, *** 了国民军和职业军两者的优点。只要屯田兵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战时的动员和统帅都会十分容易;并且,为保卫家园而战的士兵们普遍士气高昂,而国家对他们薪饷的负担也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

这些分属各军区的地方部队基本上是防御性部队,而驻扎在帝国首都附近的机动野战军的直系后裔――中央军(塔格玛塔),则是负责攻击的机动打击部队。

自拜占庭中期开始,帝国军队开始大量采用锁子甲。公元10世纪左右的帝国重装步兵(斯邱塔托)一般装备有锁子甲或胸甲与头盔,手持大型圆盾护身,武器为长达4米的长枪和剑。至于轻装步兵的装备情况却鲜有情报流传至今。只知道存在有一种披挂比斯邱塔托更轻的防具,装备小型盾牌和投枪的名为“小盾兵”(佩尔塔斯泰)的兵种。这种小盾兵正是公元前4世纪,伊菲克拉提斯军事改革中诞生的同名兵种(佩尔塔斯泰)的复活,这一兵种介于重装步兵与轻步兵之间。

骑兵依旧是军队的主力。在中央军中,重装骑兵和弓骑兵的装备逐步同化,这同时也意味着弓骑兵的衰退。重骑兵披挂鳞片甲或是锁子甲、戴头盔,手持圆盾或是西欧型的方盾,武器是剑和长约4米的骑枪(康托斯)或是弓箭及投枪。在与 *** 人的战斗中,弓骑兵在部队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到了公元8世纪,终于从正规军的编制中消失了。而中央军中的一部分重骑兵,又开始给坐骑附加护甲,恢复了昔日的装甲骑兵这一兵种。

与中央军相比,地方部队多为轻骑兵。他们披挂廉价的皮甲,装备有小型盾牌,以剑或长矛为主要武器。

在公元10世纪前叶,拜占庭帝国分为31个军区;到了11世纪初期,军区数增加到46个。各军区一般都能提供2到3个军团(托尔玛)的兵力,总兵力介于3000到15000之间。每个军团由2到5个营(多伦加洛斯)组成,每营包含有5个连(班顿),每连的定额是步兵256人,骑兵300人,但在实际配属时的人数往往要比定额少得多。

中央军则由3至4个近卫军团(梅洛斯)组成,其战术上的基本单位,与地方军同为连队(班顿),每个军团由10个近卫连构成。此外,有时还会由3至5个近卫连组成近卫营(莫伊拉)加以运用。除正规军外,帝国还常常凭借手中的财富,驱使异族的同盟军或是雇佣军为己而战。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无疑当属10世纪末,由俄罗斯出身的维京人编成的“维京近卫队”。在规模最大时,其总兵力曾达到一个完整的军团数千人之众。据说诺曼底大公威廉征服英格兰(1066年)后,许多被逐出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也曾加入该部队。这些身材高大,手持巨斧的战士以其忠勇义烈闻名于世。

在曼奇科尔特会战(1071年)中罗马诺斯四世被俘后,帝国命运急转直下。屯田兵的主力:中小农民再也无力承担长期的出征和诸多苛捐杂税,开始日渐没落。一千年前共和制罗马衰败的场景,在东方再一次上演。中小农阶层的没落意味着特玛制度的动摇以及将军们的贵族化,同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招致皇权统治下的国家运营日渐困难。

伴随着地方军的衰弱,帝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盟国和雇佣兵们为己而战。众所周知的第一次十字军(公元1096至1099年),正是西欧各国应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奥斯一世(在位1081到1118年)之邀,派遣雇佣军对抗“异教徒”而引发的。

拜占庭中期的帝国军队不但善于进行正规战,为了对应几乎从未间断的异族入侵,在非正规作战方面也很有心得。他们通过周密的情报收集活动,充分发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统帅力,经常通过奇袭侧击行进中的敌军而取胜。

从公元7、8世纪的“黑暗时代”到10世纪帝国最繁盛的时期,拜占庭与其敌国很少发生正规军之间的大 *** 。但军队中最受重视的依旧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破坏力的重骑兵集群,这一点自拜占庭初期起始终没有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重骑兵总是配置于步兵阵线的后方,一旦战机成熟,就立刻通过步兵队列中的间隙前出至最前沿,挺枪齐头、并肩冲击。而轻骑兵则负责掩护步兵阵列的两翼,并随机应变地支援重骑兵的运动。

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军区制度的崩溃,帝国军队中雇佣军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而硕果仅存的正规军也日渐沦为封建贵族的私人武装。各部队的规模日渐缩小,再也无法进行统一的训练与指挥调度了。

这时的皇帝们,在苦虑战略战术、排兵布阵之前,又多了一样烦恼――那就是还必须尽心竭力地去维系麾下的贵族与雇佣兵们那原本并不可靠的忠诚心了。

关于罗马全面战争方阵队列的小疑问!!

就是举旗的旗兵而已, 他披的也不是黑披风...那是狼皮. 军团步兵独有

所谓的指挥官, 就是百夫长, 穿红斗篷, 红色盔冠, 每队一个.

还有一个是将军, 在第一队里面, 不戴头盔. 一支军队一个.

罗马军团不采用方阵/Phalanx, 那是大希腊文化(包括马其顿)的产物, 大盾长枪, 缓慢而低效.

按照罗马帝国时期的编制, 一个罗马军团/Legion, 分为10个大队/Cohort. 每个大队大约480人, 而第一大队则有800人(多出来的这些人员多是文书和厨师等). 再配备200人左右的军团辅助骑兵, 以及一定数量的辅助弓箭手, 还有一批负责怒跑和投石机的工程技术人员, 总人数大概在6000人左右.

每个大队下面又分为若干个百人队/Century, 人数在80~120不等, 每个百人队有一名百夫长/Centurion. 游戏里面, 每个军团小队其实就是一个百人队, 不过却被称为"大队"...

每个大队和百人队, 也有自己的标志, 拉丁文称为signum"标志, 标准", 作用是培养士兵的集体归属感. 我想这就是你所说的东西了, 掌旗手称为signifer. 旗杆上有一列圆盘状的金属物, 据推测是某种勋章, 代表每支队伍获得的荣誉; 旗杆顶端是张开的手("马努斯"Manus), 代表士兵宣誓效忠, 有时周围会附加一个装饰的圆环, 代表了某种特殊的荣誉和褒奖.

掌旗兵是非常危险的, 他必须站在队伍的最前排, 随身武器只有一面小盾牌. 必须是足够强壮而且勇敢的士兵, 充满了责任心和荣誉感. 另外, 在开战之前, 掌旗兵还会负责保管士兵的重要财务, 甚至是遗书, 士兵对他的信任可想而知.

马略军事改革以后, 亦军亦民的罗马共和国军团, 开始向职业化的罗马帝国军团转型. 作为军团的主力, 10个大队的军团步兵, 全部由罗马公民担任; 而辅助骑兵和辅助弓箭手则由外族招募. 士兵有固定的服役期(一般不低于16年, 可长达25年), 服役期满后还能分得土地.

军团的编制日趋复杂, 步兵支队/maniple被步兵大队Cohort取代, 相应的也产生了更多的军标军旗, 掌旗兵也进一步分化为鹰徽兵/Aquilifer, 元首像兵/Imaginifer, 军旗兵/Vexillarius, 龙旗兵/Draconarius

每个罗马的军团/Legion, 都有自己的番号和标志. 通常是一杆鹰徽(拉丁文Aquila), 旗杆顶端站立一直金质红鹰. 掌旗的称为鹰徽兵(拉丁文Aquilifer). 饿狼, 野猪, 公牛, 雄马也都曾被作为军团标志. 每个军团只有一杆鹰徽, 由军团的第一大队掌管(First Cohort, 游戏里貌似就叫鹰旗步兵, 人数也比其他军团步兵多, 达到120人). 丢失鹰徽是整个军团的巨大耻辱, 会遭到重罚, 最严厉的就是"十一抽杀制"(每十个人中处死一个).

从罗马第一代皇帝吴大维·奥古斯都开始, 每个帝国军团会有一个金属打造的元首像/imago, 名为元首, 意为第一公民, 实则皇帝, 真不坦白啊. 元首像只由第一大队掌管, 每军团一枚, 旗兵称为Imaginifer.

更常见的是军旗/Vexillum, 方形的红色旗子, 挂在长矛的横梁上, 显示军团的名字和番号, 掌管的称为军旗兵/Vexillifer. 步兵和骑兵都有使用(鹰徽和元首像只能由第一大队掌管, 他们都是军团步兵), 比较常见. 军旗的使用相对要广泛些, 各个大队都可以携带.

有时由于临时性的特殊任务, 专门组织了一支较大的队伍, 但可能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军团编制, 也会得到一面军旗. 这样的队伍称为"旗队"/vexillatio, 二战德国党卫军就沿用了这一称呼.

龙旗兵/draconarius, 携带一面龙旗/draco, 似乎是专门褒奖达西亚和萨尔马提亚招募的骑兵, 这些来自东欧的蛮族士兵, 战斗作风十分彪悍. 龙旗是金属制造的龙头或狼头, 张开血盘大口, 后面是布质的身体; 骑兵奔跑时, 龙旗受到迎面来风的鼓动就会飘舞起来, 很像现在的风标. 还有给龙旗口中安装勺子的, 冲锋时会发出嚎叫声, 可以想象他们昔日驰骋在东欧大平原的景象.

<亚瑟王>和描述驻英格兰第九军团的<最后的军团>中, 都出现了这样的龙旗. 亚瑟王是曾罗马军队的一名长官, 而他手下的圆桌骑士, 如兰斯洛特, 正是来自萨尔马提亚的骑兵.

至于牧师和神父, 那是基督教的神职人员. 罗马有自己传统宗教, 很大程度的吸收了希腊神话, 帝国时期, 政府地区越来越多, 人口和文化成分越来越复杂. 军营里流行也流行高卢, 埃及等地方的宗教, 士兵也会私下举行秘密的宗教仪式, 主要是驱邪和祈福. 但是对于外来宗教, 官方一直比较谨慎, 很少军队里配备专门的神职人员.

码字可真累啊

古罗马一个军团有多少人

罗马共和国军团

一个军团(LEGION)满编4200人。

军团分10份,一分队(COHORT)420人

一队又分几小队(maniple)

60人弓弩队

120人长枪队

120人重装步兵队

120人轻装步兵队

每一队由一百夫长(centurion)指挥

并有6人一组的旗手队,负责带领军团。

罗马帝国军团

满编6000人,辅以120骑兵和60座以上的发石车。

12支分队

第一分队720人

其余480人。

一小队80人

军团旗帜为鹫,每分队有自己不同的旗帜。

6000的重装是主体,有时辅以轻装兵团(light infantry)

辅助兵种来自不同罗马帝国的不同地区。轻装兵团来自北非的努米底亚。发石车手

一般是希腊克利特岛或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的居民。骑兵来自高卢和德国。

鼎盛时期全境31个军团。

罗马共和国时期

27个兵团

罗马帝国时期

31个兵团

装备1

长矛:其设计是用来投掷,长1米八。中心轴是铁制,下半部有一圈木制柄。中间有一铅制球以增加重量,以求能掷得更远,更大杀伤力。

短剑:军团步兵标准装备,用于大力刺杀而非砍杀。

长剑:骑兵装备,用于砍杀。

琐子甲:高卢人发明,标准重量15磅。百夫长,长枪队装备。

铠甲:设计精良,一般用青铜或铁打造。价格比皮革甲便宜,装备重装步兵。

皮甲:用数层兽皮复合制成,一般用于保护肩膀或做成裙甲保护腿步。

盾:用藤子制内芯,外蒙兽皮,并漆上漆。据说可防火箭。盾牌是半圆柱体,半人高。保护从膝盖到颈部的大部份要害,成队的士兵可用它组成一个大盒子,免受乱箭之苦。

鼎盛时期全境32个军团。

罗马市民无论贵族平民一律按他们的经济状况分为六个等级,各等级依其能力大小提共不同数量的军队,同时依军队人数多寡而有不同的投票权: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转帖]罗马军团的编制 56qO67〗

第一等级 财产:100000阿司以上。军制:提供80个步兵百人团(century),18个骑兵百人团。装备:自备头盔、圆盾牌、护胸甲、护腿甲、短剑、长枪。选举权:每个百人团可投一票,共98票。

第二等级 财产:75000~100000阿司。军制:提供20个重装步兵百人团。装备:除自备方型盾牌和无须护胸甲以外与第一等级相同。选举权:20票。

第三等级 财产:50000~75000阿司。军制:提供20个重装步兵百人团。装备:不用自备护腿甲,其余与第二等级一样。选举权:20票。

第四等级 财产:25000~50000阿司。军制:提供20个轻装步兵百人团。装备:只须自备长枪和投枪。选举权:20票。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转帖]罗马军团的编制 m7LXS7〗

第五等级 财产:11000~25000阿司。军制:提供30个轻装步兵百人团。装备:只须自备投石器和石头。选举权:30票。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转帖]罗马军团的编制 Cs2Vze〗

第六等级 财产:少于11000阿司。军制:提供5个轻装步兵百人团的预备役。除国家处於生死存亡之际,免除军务。选举权:5票。

二项队列 找 最小项 的疑问

就是举旗的旗兵而已, 他披的也不是黑披风...那是狼皮. 军团步兵独有

所谓的指挥官, 就是百夫长, 穿红斗篷, 红色盔冠, 每队一个.

还有一个是将军, 在第一队里面, 不戴头盔. 一支军队一个.

罗马军团不采用方阵/Phalanx, 那是大希腊文化(包括马其顿)的产物, 大盾长枪, 缓慢而低效.

按照罗马帝国时期的编制, 一个罗马军团/Legion, 分为10个大队/Cohort. 每个大队大约480人, 而第一大队则有800人(多出来的这些人员多是文书和厨师等). 再配备200人左右的军团辅助骑兵, 以及一定数量的辅助弓箭手, 还有一批负责怒跑和投石机的工程技术人员, 总人数大概在6000人左右.

每个大队下面又分为若干个百人队/Century, 人数在80~120不等, 每个百人队有一名百夫长/Centurion. 游戏里面, 每个军团小队其实就是一个百人队, 不过却被称为"大队"...

每个大队和百人队, 也有自己的标志, 拉丁文称为signum"标志, 标准", 作用是培养士兵的集体归属感. 我想这就是你所说的东西了, 掌旗手称为signifer. 旗杆上有一列圆盘状的金属物, 据推测是某种勋章, 代表每支队伍获得的荣誉; 旗杆顶端是张开的手("马努斯"Manus), 代表士兵宣誓效忠, 有时周围会附加一个装饰的圆环, 代表了某种特殊的荣誉和褒奖.

掌旗兵是非常危险的, 他必须站在队伍的最前排, 随身武器只有一面小盾牌. 必须是足够强壮而且勇敢的士兵, 充满了责任心和荣誉感. 另外, 在开战之前, 掌旗兵还会负责保管士兵的重要财务, 甚至是遗书, 士兵对他的信任可想而知.

马略军事改革以后, 亦军亦民的罗马共和国军团, 开始向职业化的罗马帝国军团转型. 作为军团的主力, 10个大队的军团步兵, 全部由罗马公民担任; 而辅助骑兵和辅助弓箭手则由外族招募. 士兵有固定的服役期(一般不低于16年, 可长达25年), 服役期满后还能分得土地.

军团的编制日趋复杂, 步兵支队/maniple被步兵大队Cohort取代, 相应的也产生了更多的军标军旗, 掌旗兵也进一步分化为鹰徽兵/Aquilifer, 元首像兵/Imaginifer, 军旗兵/Vexillarius, 龙旗兵/Draconarius

每个罗马的军团/Legion, 都有自己的番号和标志. 通常是一杆鹰徽(拉丁文Aquila), 旗杆顶端站立一直金质红鹰. 掌旗的称为鹰徽兵(拉丁文Aquilifer). 饿狼, 野猪, 公牛, 雄马也都曾被作为军团标志. 每个军团只有一杆鹰徽, 由军团的第一大队掌管(First Cohort, 游戏里貌似就叫鹰旗步兵, 人数也比其他军团步兵多, 达到120人). 丢失鹰徽是整个军团的巨大耻辱, 会遭到重罚, 最严厉的就是"十一抽杀制"(每十个人中处死一个).

从罗马第一代皇帝吴大维·奥古斯都开始, 每个帝国军团会有一个金属打造的元首像/imago, 名为元首, 意为第一公民, 实则皇帝, 真不坦白啊. 元首像只由第一大队掌管, 每军团一枚, 旗兵称为Imaginifer.

更常见的是军旗/Vexillum, 方形的红色旗子, 挂在长矛的横梁上, 显示军团的名字和番号, 掌管的称为军旗兵/Vexillifer. 步兵和骑兵都有使用(鹰徽和元首像只能由第一大队掌管, 他们都是军团步兵), 比较常见. 军旗的使用相对要广泛些, 各个大队都可以携带.

有时由于临时性的特殊任务, 专门组织了一支较大的队伍, 但可能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军团编制, 也会得到一面军旗. 这样的队伍称为"旗队"/vexillatio, 二战德国党卫军就沿用了这一称呼.

龙旗兵/draconarius, 携带一面龙旗/draco, 似乎是专门褒奖达西亚和萨尔马提亚招募的骑兵, 这些来自东欧的蛮族士兵, 战斗作风十分彪悍. 龙旗是金属制造的龙头或狼头, 张开血盘大口, 后面是布质的身体; 骑兵奔跑时, 龙旗受到迎面来风的鼓动就会飘舞起来, 很像现在的风标. 还有给龙旗口中安装勺子的, 冲锋时会发出嚎叫声, 可以想象他们昔日驰骋在东欧大平原的景象.

<亚瑟王>和描述驻英格兰第九军团的<最后的军团>中, 都出现了这样的龙旗. 亚瑟王是曾罗马军队的一名长官, 而他手下的圆桌骑士, 如兰斯洛特, 正是来自萨尔马提亚的骑兵.

至于牧师和神父, 那是基督教的神职人员. 罗马有自己传统宗教, 很大程度的吸收了希腊神话, 帝国时期, 政府地区越来越多, 人口和文化成分越来越复杂. 军营里流行也流行高卢, 埃及等地方的宗教, 士兵也会私下举行秘密的宗教仪式, 主要是驱邪和祈福. 但是对于外来宗教, 官方一直比较谨慎, 很少军队里配备专门的神职人员.

码字可真累啊

古罗马军团的编制是怎样的?

就找到两种

罗马共和国军团

一个军团(LEGION)满编4200人。

军团分10份,一分队(COHORT)420人

一队又分几小队(maniple)

60人弓弩队

120人长枪队

120人重装步兵队

120人轻装步兵队

每一队由一百夫长(centurion)指挥

并有6人一组的旗手队,负责带领军团。

罗马帝国军团

满编6000人,辅以120骑兵和60座以上的发石车。

12支分队

第一分队720人

其余480人。

一小队80人

军团旗帜为鹫,每分队有自己不同的旗帜。

6000的重装是主体,有时辅以轻装兵团(light infantry)

辅助兵种来自不同罗马帝国的不同地区。轻装兵团来自北非的努米底亚。发石车手一般是希腊克利特岛或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的居民。骑兵来自高卢和德国。

好了,今天关于“军团legion阵容搭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军团legion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