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灭国阵容搭配

大唐灭国阵容搭配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大唐灭国阵容搭配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大唐灭国阵容搭配插图

在唐朝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一生的经历就算是编剧也不敢这么乱写,只因为他的经历实在是太过传奇。

一位出使印度半岛上中天竺的使者,在受到战争的威胁之时,竟然凭借一己之力,组织一支军队,攻破中天竺国,生擒国王。而他的传奇经历,被成龙拍成**,成为2017年的贺岁片《功夫瑜伽》。他就是南亚战神王玄策。

一、大唐盛世,名扬四海

1.贞观之治,国富兵强

要说到唐朝,那想必让许多国人都为之自豪。在经历了隋唐末年的大规模战争之后,以李渊为首的大唐政权建立了起来。

经历了唐太祖李渊的执政时期之后,大唐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社会经济,军事实力都逐渐恢复到战前的状态。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军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之下,开始了扩张的历程。

统一之后的唐朝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就是与东突厥势力的决战——定襄之战。此战当中,唐军大胜,一举歼灭了东突厥的主力,迫使其残余势力归降唐朝。

强大的东突厥势力势力被剿灭后,西域的那些小国家更是不在话下。为了巩固唐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地位,单于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先后被建立起来。

唐高宗在位前期时期,唐朝扩张速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太宗留下来的苏定方,程知节等将领率领唐军千里奔袭,一举灭掉在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中原王朝的版图第一次扩张到了咸海地区。

武周时期,在大唐边境爆发了一场亚洲大战,数十万唐军与后突厥,吐蕃等国家的军队爆发了空前规模的战争。唐军仍然获得了胜利,唐朝威名大振。许多国家对唐朝惊人的经济以及军事实力感到震惊,不远万里纷纷来到长安朝贺,史称“万国来朝”。

2.南亚破碎,诸国征伐不断

南亚次大陆上,自从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消失过后,古印度文明便岌岌可危。公元前200-公元200年,四百年的时间内,印度的西北方甚至整个恒河流域都被外族入侵,成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古印度文明到此就算是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了。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半岛上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处于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状态。各国都有自己的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以及军队。公元320-540年,印度半岛上短暂出现了一个实力较强的王朝,文化灿烂,经济繁荣,但只是昙花一现。

公元606年,在北印度出现了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戒日王。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间,北印度面临着对外贸易衰落,货币出现了短缺,经济衰退,政治体制僵化。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后,北印度的糟糕局面一扫而空,整个恒河流域以及一度的北部,都成为戒日王的疆土,史称戒日王朝。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戒日王的驾崩,国家陷入到了内乱之中。大臣阿罗那趁戒日王逝世之时,夺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也因此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动乱之中。在戒日王驾崩一年之后,唐朝的使团在王玄策的率领之下来到戒日王朝。随后爆发的一场战争,让印度半岛上再无统一政权的出现,直到东印度公司的到来。

二、出使南亚,灭天竺,改变了历史

1.突发意外

在戒日王在位之时,唐朝和戒日王朝就建立了外交关系。唐朝作为世界级的大国,戒日王朝只不过是一个地区大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派出使者,前往唐朝进行朝贡。

但是随着戒日王的驾崩,戒日王朝的最高权力被权臣阿罗那夺取,自己成为了国王,史称“中天竺”。阿罗那继位之后,一直没有来唐朝朝贡,这引起了唐朝的不满。

贞观二十一年,唐朝派出使团,在王玄策的带领之下,前往中天竺。中天竺此时内部发生了内乱,阿罗那的叛军为了稳定国内局势,竟然袭击大唐的使团,作为自己的立国之战。王玄策的使团损失惨重。但是王玄策还是在侍卫的帮助之下,成功逃出生天。

王传策不久就遇到了另外一支军队——吐蕃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派出前来救援大唐使团的吐蕃军队。当时吐蕃和大唐帝国是亲家,松赞干布的妻子正是著名的文成公主。

大唐使团遭到袭击,松赞干布派出军队进行救援也不意外。王玄策得到吐蕃军队的救助之后,顺利来到了吐蕃,安定了下来。

松赞干布表示将会护送他回到唐朝,但是王玄策可不这么想。唐朝向来是以牙还牙,如此屈辱,王玄策怎么能忍。于是一个人开始踏上了反击的旅程。王玄策以大唐帝国使臣的身份,向周边的国家送去了一份征讨中天竺,要求征兵的檄文。

2.草船借箭,灭国虏王

遭到袭击,孤身一人的唐朝使臣,一份檄文,真的组织起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唐朝建国以来,强大的军事力量,繁荣的经济让许多小国纷纷表示臣服。面对大唐使臣的檄文,自然也是一呼百应。光是尼泊尔就派出了一支七千人的骑兵部队。

就这样,一支临时凑起来的军队在一位使臣的率领之下,开始了征讨中天竺的旅程。三天内,王玄策率领着军队连续攻克中天竺的军事重镇茶镈和罗城。

中天竺的军队在袭击使团的时候威风凛凛,但是在面对王玄策的进攻时不堪一击。被斩首的中天竺士兵多达数千人,还有大量的士兵溺死在河中。

最终的结果是,中天竺直接被灭国,国王阿罗那就这么被王玄策活捉,送回长安,接受唐太宗的审问。面对凯旋而归的王玄策,唐太宗自然是大喜过望,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唐太宗的话当中也是充满了戏谑和嘲讽的味道。

3.一场影响唐朝历史的灭国战争

许多人都将王玄策封为大唐在南亚的战神,是立国威的英雄好汉。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王玄策出使中天竺可不只是为了调查中天竺不来朝贡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与中天竺交好,联手对吐蕃进行战略上的挤压。但是,当时的王玄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这个隐藏任务可能只有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心里清楚。唐朝在刚建立的时候,就和吐蕃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唐军胜利,吐蕃损失惨重。唐朝在青藏高原上攫取了不少利益,为长安城的安全提供了更多的战略缓冲空间。

尽管后来松赞干布要求和唐朝和亲,表示两家永远和好,但是唐太宗心知肚明,这样一个高原上的统一政权,对中原王朝来说,就好像是一把达摩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唐朝的头上。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唐太宗当时的远见卓识。

唐朝派出王玄策带领使团前往中天竺进行战略上的联盟,就像当年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一样,联合起来对吐蕃进行战略上的包围。但是,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王玄策直接率领军队灭掉了中天竺。所以这场战争事实上的最大的收益中其实是吐蕃。

三、总结:

对王玄策来说,一份檄文,一个大唐使者的身份,就成功集结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灭掉了袭击唐朝使团,对大唐不敬的中天竺国,这固然值得尊敬。但看似这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战争,在战略上事实上是吐蕃借王玄策之手,除掉了自己在南方最大的威胁。

从此之后,吐蕃就可以全力对抗唐朝,而印度半岛上的那些小国家,最终都被吐蕃吞并或者成为了附属国。这也就是吐蕃在唐朝的中后期能够将疆域扩展到八百万平方公里的规模,甚至可以一路南下到孟加拉湾。

王玄策这一次印度之旅,虽然杀人立威立命,但是对唐朝的未来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不过王玄策不过是因为使团的团长,又怎么会有唐太宗的远见卓识呢?

唐朝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后为什么不趁机灭了新罗,如果灭了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朝鲜了!

在史料中新罗在其半岛事务中处处拉拢唐朝一起行。时时处处让唐朝感到只有新罗是自己在东亚事务中唯一忠实可靠的盟友,而且凡事只依靠唐朝。例如,隋、唐两代连续攻伐高句丽,新罗不但自己不与高句丽结盟,而且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还向唐朝告发百济“与高丽和亲同好,谋欲取党项城以决新罗入朝之路”。在《唐书·东夷百济传》中有,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罗王金春秋又表称百济与高丽、

兵侵其(指新罗)北界,已没三十余城。”而唐朝为了使新罗脱离受夹击的危险境地并对高句丽形成夹击之势,“欲灭高丽,故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消灭百济遂成必然之势。

唐朝建于公元618年,亡于907年;新罗建于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统一朝鲜半岛,亡于935年,近三个世纪中(618-907),唐与新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交往与联系。唐帮助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后,两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新罗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最多。不少新罗学生还参加唐朝进士科考试,从长庆元年(821年)至唐末,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中举后,有的留在长安做官。

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巨大。(1)贞观十三年(639年)至天宝八载(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漏刻博士,以研究唐朝医学、天文、历法。(2)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之中书省,地方设州、郡、县、乡,与唐相似。(3)上元二年(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4)贞元四年(788年)也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还根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5)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做音符来标主仪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6)大和二年(828年)新罗使者带回茶种,朝鲜开始种茶。(7)唐末五代,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8)唐玄宗认为"新罗号为天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可见,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

朝鲜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影响。高丽乐受到唐人欢迎,为太宗"十部乐"之一。

都说强汉盛唐,大唐究竟有多强?唐军灭了多少国家?

中国人在自称时,一般有两种称呼,一种是自称华人,还有一种就是自称唐人。这足以见的唐朝这个朝代在历史上的地位,实际上唐朝是从秦朝开始唯一一个可以与汉朝媲美的朝代后世的皇帝无不以达到唐朝的武功为荣。那么唐朝到底有多强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唐朝灭亡的国家来看。

据史料记载,唐朝从刚刚建立开始,灭掉的有影响力的大国至少有30多个,比如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薛延陀国等国。若是算上西域一些名气不怎么大的国家,那唐朝灭掉的国家就更多的了。总而言之唐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服就干?的国家,谁敢侵犯他的国家尊严,直接就派兵剿杀。

正如李白的诗所写的那样:?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实际上不仅仅李白这样的?文人?尚武,唐朝几乎每个人都尚武,连杜甫这样的?老夫子?形象也写出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名句。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几个被唐朝灭掉的世界性大国,让我们看看与?强汉?并称的?盛唐?究竟有多么强大。

1 突厥

大唐灭亡了突厥3次,分别是灭亡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突厥在隋朝时由于隋文帝的压制被分化瓦解,暂时还并不是特别强大。但是等到隋炀帝继位后天下开始慢慢地陷入混乱,趁着中原大乱,突厥快速发展起来。公元626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长驱直入打到了距离长安20公里的地方,唐太宗在这里与他签订了不平等的城下之盟。

因为这次?国耻?事件,唐太宗奋发图强,开始全力强国,唐朝国力逐渐强盛。公元630年,李靖率3000精锐骑兵夜袭颉利可汗,于白道(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方)大败颉利可汗。一个月后,李靖与李世勣再次突袭颉利可汗,最终颉利可汗被唐军活捉。东突厥逐渐灭亡,他们的领土归入唐朝安北都护府。

西突厥势力最强时,东起敦煌,西达里海,657年唐朝左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兵至今喀喇额尔齐斯河附近,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率10万骑兵来抵抗。苏定方派出1万余兵马与阿史那贺鲁对阵,他先将部分步兵占据高处的有利地形,然后自己躲在山坡后面。阿史那贺鲁见唐军人少,以10万骑兵冲击了3次唐军步兵而不能撼动唐军阵型,这时苏定方一举杀出,大败贺鲁,西突厥灭亡。

后突厥后来也在745年被唐朝灭亡。这3个突厥,都是当时的世界性大国,但是都属于那种不能在大唐手中走过?三招?的角色。

2 高句丽

这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头没有突厥的名头响亮,但是它的实力绝对不比突厥弱小。因为突厥并没有灭亡任何中国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但是中国的隋朝可以说就是因为高句丽而灭亡的。公元668年薛仁贵率3000人猛攻重镇扶余城,一战而败敌军,俘虏10000多人。后来薛仁贵与会兵,从此这块土地归属唐朝的安东都护府管理。

3 薛延陀国

薛延陀曾经是颉利可汗的部下,在唐朝灭亡颉利可汗之后,由于其首领夷男可汗对唐朝的和平政策,使得薛延陀国快速发展、扩张。他们因此而几乎全部取代了颉利可汗的地位,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北方地区,同时拥有20万精锐骑兵,是当时亚洲的一支超级势力,即使是唐朝对他也要客气。

但是唐太宗当然不能允许自己家门口出现这么一个霸主,他首先是以和亲的借口让夷男可汗劳民伤财的准备了一番?聘礼?,另一方面又故意以男可汗不能完全准备好聘礼为借口推辞了婚姻。这样暴躁的夷男可汗直接被气死了,他的儿子和将领们开始互相厮杀。公元646年,带着200骑兵前去平定薛延陀国。

李勣招募当地的敕勒九姓作为仆从军,薛延陀国对唐朝仍然不服。于是带着200人和仆从军一举击败薛延陀国,杀敌5000余人,俘虏30000多人,由此薛延陀国灭亡。

4天竺

本来这个国家实在是不值一提?因为它几乎是被唐朝的一个人王玄策所灭亡的。但是考虑到它确实是一个世界性大国,如今仍然以?霸主?自居,所以我们还是把这个历史给拿出来看看。事情是这样的,公元647年,王玄策出使天竺国,这时恰逢天竺国发生内乱,新篡位的国王派兵袭杀了王玄策的外交团队30多人?这操作堪比清朝的咸丰了。

更为恶劣的是,这个篡位的国王还洗劫了王玄策的团队的财物。王玄策大怒,去吐蕃和尼泊尔借了不到10000兵马来,然后就与天竺国大战。三天之后,天竺被斩首3000,溺死10000?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给唐朝军队增加战绩而被溺死的。不久之后天竺被王玄策灭掉了,他带着天竺的王妃、王子,以及12000多俘虏,20000多牛马回到了唐朝。

我们在大概的统计一下唐朝盛世(不包括唐朝初年和唐朝晚期)灭亡的国家:公元627年灭吐谷浑、630年灭东突厥、640年灭高昌、646年灭薛延陀、648年灭中天竺、648年灭龟兹、657年灭西突厥、658年灭獠人、660年灭契丹、660年灭百济、660年灭铁勒、663年灭倭国、668年灭高苟离等政权。

从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唐朝是一个真正属于男儿的时代!正是:

灭国屠邦寻常事,伐远征边自然间。

大汗妻女单于头,换得封侯万年传!

男儿心意在此世,万里旌旗万里战。

犁庭扫穴不稍停,斩草除根大业锻!

怎么感觉没有武媚娘大唐分分钟灭国

李世民在位时五品才人武媚娘,这个级别的宫女只有姓名和临幸记录,所以给了后世文人无限地想像空间。而当她成为王后和皇帝后,才有正史记载。李世民的几个儿子有本事的几个互相夺王位已经相互消耗掉了。李治确实是个无能之辈,这货除了在位时间和寿命较长外,政治上几无大作。李治的几个儿子李显、李旦等,能力也是平平,但主要是有武则天把控政权就更无所作为。武则天称帝时改国号为周,但大体依然沿用唐制。武则天最大的贡献是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允许平民参与科举考试,在此之前参考的考生必须是士大夫子弟。

大唐初年有哪些名将?他们都有什么样的骄人战绩?

那么在大唐初年究竟有哪些人可以进入名将的候选之列呢?大唐初年究竟有哪些灭国狂人呢?下面我们就将几个人来说明举例吧:

大唐军神李靖,从水里打到陆地,从南方打到北方

大唐初年,若论军中战神,首当其冲该推大唐军神李靖,这个战功几乎可以和李世民平起平坐的大将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战神,没有之一。就这么说吧,冷兵器时代的所有兵种李靖能干的反正全部都干遍了,大唐周边能灭的国家也是从李靖手上开启了?灭国之旅?。

在李世民东征王世充的时候,梁朝贵族萧铣在南方起兵自立为王,他的势力范围很大,据记载几乎半个江山都是他的领地。

当时李世民在河北和王世充鏖战,南边交给了河间王李孝恭去打理,然而李孝恭在平定萧铣的时候作战不力,导致大唐在南方的战事没有进展,这个情况下,李渊调李靖前往南方协助李孝恭平定萧铣。

李靖到任不久之后先是协助庐江王平定了盘踞在南方的的蛮人,之后协助李孝恭训练水军将士,在武德四年,李靖上疏攻灭萧铣的十策,李渊接受了李靖的建议任命李孝恭为总管,李靖为行军长史平定萧铣。

当时正值秋天雨季,三峡两岸江水暴涨,水流喘急,三峡险路难行,萧铣认为唐军此时不敢出战故而不作布防,可是李靖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恰恰利用了萧铣这一点大胆出兵一战挫敌直达萧铣首府江陵,此时的萧铣意识到自己已然大势已去,无奈投降。

平定了萧铣没多久,辅公袥又占领了南京,这回又派出了李靖去平叛,众人都提议直接攻打辅公袥的老巢,可李靖不听他们,决定先去击溃前线的部队,辅公袥得到消息后不料直接放弃了南京逃跑了,最后被他的部下杀死,从此南方再也没有叛乱。

南方平定之后,大唐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北方突厥,这个自北朝时代起就一直对中原正统王朝构成威胁的游牧民族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突厥二十万大军南下,李世民被迫签订议和条约。

629年,突厥发生内乱,李世民趁此决定先灭掉东突厥,这一战李靖再一次发挥了其高超的军事水平,当时大唐的十余万军队牵制了突厥一部分主力,那时大雪纷飞,而李靖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之中凭借三千人直插突厥王庭,俘虏了喆利可汗,东突厥由此灭亡。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东突厥灭亡了,大唐北方还有一个吐谷浑,在唐朝建立后时不时就会去骚扰一下,曾经杨广就和他们战斗过,但是没有完全打败。

李世民称帝后绝对不能容忍他的存在,又派了年迈的李靖去讨伐,由于吐谷浑地方偏远,粮道运输极为不便,所以李靖等人走了四个月才到达,而李靖在此战之中再度采用了当初灭东突厥那一招,吐谷浑也在李靖的打击之下灭亡。

灭国狂人苏定芳:开启大唐的灭国之旅

若论大唐被黑得最惨的人是谁,我想首屈一指的应该就是苏定芳了,这个在演义之中的?大反派?实际上却是大唐不世出的猛将,他的一生都是在战马上渡过的,也为李唐撒尽了自己的血水,可是这样一个名将被黑得这么惨,着实有点不公平。而且苏定方还有一个称号叫做?灭国神将?,这点上他倒尽得李靖的真传。

苏定芳早年间就以勇武著称乡里,隋末天下大乱之时,他投奔了当时河北的一个大军阀窦建德,在这个过程之中屡立战功,但是却也是因为这一点导致在唐高祖时期一直没有受到重用,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苏定方开始展露头角,在李靖灭东突厥的过程之中,正是苏定方打头阵担任先锋,率领两百人俘虏了喆利可汗。

公元657年,西突厥和大唐的战事再度爆发,苏定方被升为行军道大总管,由此开始独当一面。擢升为行军大总管的苏定方统帅全军,唐军势如破竹,给各部突厥以极大压力,而苏定方一方面安抚部众,另一方面则对突厥各部继续进行持续打击。第二天,率领唐军再度出战贺鲁,却被贺鲁侥幸逃脱,而苏定方则命令萧嗣业追捕贺鲁,最终在石国一代抓住了贺鲁,西突厥由此灭亡。

公元659年葱岭以西的思结阙俟斤都曼在西域作乱,苏定方再次披挂挂帅,苏定方挑选精兵数万人,骑兵上千人,日夜兼程赶到都曼劳地,而都曼等人没想到唐军竟然会如此的兵贵神速,仓促之下进行反击被苏定方杀个大败。

公元660年,新罗国王上疏大唐,请求大唐出兵援助新罗,此时的新罗在高句丽和百济的前后夹击下已然疲于应付。此时苏定方已经69岁了,但仍亲赴第一线指挥唐军作战,当时百济军队占据着险要地势,易守难攻,而苏定方不为所动,凭借着自己多年带兵打仗的经验调遣唐军大败百济,并俘虏了百济王。

苏定方前后共灭三国,北边解决了唐朝的边患,南边开扩西域,而隋唐和高句丽数十年的战争也是在苏定方手上终结的,也因为此大唐版图得到急剧扩张。

大唐初年名将含金量有多高呢?

唐朝国祯289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唐朝前期是昌盛期,唐朝后期是衰败期。唐朝初年的名将的含金量都非常高,然而网上有网友开玩笑说,不灭个国,你好意思在这个圈子里混?今天就为大家讲讲,那些名将灭了那些国?

李靖灭东突厥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唐太宗安排李靖一项光荣的任务,李靖统一指挥征讨东突厥。李靖多次因为兵力不足,无法扩大战国。当苏方定的大军前来支援的时候,两路大军趁东突厥没有防备的时候,夜袭阴山,结果大获全胜。俘虏10万突厥军,东突厥灭亡。

侯君集灭高昌国

贞观十三年(639年),李世民让高昌王麹文泰入朝,麹文泰称病不来,李世民就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征讨高昌国。麹文泰得到消息后,认为唐朝距离高昌七千多里,中间有沙漠两千里,冬冷夏热,大军很难前行。

等到侯君集的人马行至碛口的时候,麹文泰已经病死,他的儿子麹智盛继承王位。麹智盛知道不是唐朝的对手,便派人向西突厥求援,然而西突厥也害怕唐军不敢与之交战。麹智盛只好开门投降,高昌国被侯君集所灭。

唐高祖时期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灭百济

苏定方就是唐朝初年的名将,苏定方主要战绩有: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咱们主要讲讲灭百济,当时百济仪仗高句丽的支持,多次侵犯新罗。新罗王没有办法了,向唐高宗求救。唐高宗派苏定方、刘伯英率领十万人马征讨百济。

苏定方用了5个月的时间,便灭了百济。百济被灭后,其国被分为五部,唐朝“以其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都督府,并置带方州。”五都督府下辖三十七州,二百五十县纳入唐朝版图。

灭高句丽

显庆五年(660年)十二月,唐高宗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进军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薛仁贵率三千人马大破高句丽,后来各路唐军向高句丽进军,最终高句丽被唐灭。灭掉高句丽以后,唐朝便把高句丽人迁到江、淮之南。在高句丽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设置安东都护府,统治高句丽各地。

唐初之所以有那么多名将灭国,主要是取决于李世民。李世民手下的大将,一半多都是从敌军阵营,投奔过来的。比如尉迟敬德是刘武周的部将,李绩、秦琼瓦岗寨的英雄,魏征原来李建成的谋士,这说明李世民有一定的包容性,他能收容这些武将。

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有军功的将领,唐朝诗人李贺的一首诗就能解释这个问题:“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诗也表明当时统治者对武将的态度,从军的目的,就是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就是因为有这种思想,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使得唐朝初期的武将,前仆后继地为国家尽忠职守,开创了大唐帝国,大唐前后灭了三十多个国家,让四海臣服,他们奉行的原则,谁不服就打谁。

唐朝和新罗进行七年战争

唐朝和新罗进行七年战争

大唐和新罗友好关系的起源以及新罗人的逻辑。

唐王朝东征高句丽,最初的理由之一就是应新罗邀请,保护新罗不受高句丽、百济以及倭国侵略。高句丽又臭又硬,百济还一直和高句丽绑在一起,唐王朝于是把百济和高句丽列在灭国名单上。耗时近三十年,在新罗协助下终于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整个半岛大部分领土归属大唐,新罗保持了其在半岛东南部的传统区域,并成为大唐藩属国。整个战争过程,新罗也就是带带路、搞搞后勤,战斗力和唐军比较可以忽略不计。

战争后期以及战后,新罗认为大唐来帮助自己抵御高句丽、百济和倭国,就应当不求回报。而打下来的疆土都归了大唐,新罗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这就是新罗人的逻辑。

唐朝新罗七年战争

于是,新罗先是侵吞百济旧地,唐王朝在百济旧地设置的熊津都督府名存实亡,这是继李治在西域丢失中亚十六州都督府之后又一个区域成建制的被外族势力占领。李治并没有意识到熊津都督府丢失的问题所在,仍然继续持续在半岛的策略。

新罗借机又在高句丽旧地支持高句丽复国势力,唐王朝当时在半岛驻军数量有限,仅有薛仁贵率领的2万唐军,主力集中在半岛北部,主要在辽东和半岛北部对付高句丽复国势力。

钳牟岑

高句丽灭国后第二年,也就是总章二年(669年),一个叫钳牟岑或者叫剑牟岑的起兵造反,拥立高句丽王后人为主。

叛乱被唐军镇压,并俘虏了新罗援军2000人,钳牟岑也被高句丽王杀掉,高句丽王逃到了新罗。新罗接纳了高句丽王,标志着唐王朝与新罗同盟关系的破裂。

之后薛仁贵被调往西域对付吐蕃,半岛本来唐军处在压倒性的优势,薛仁贵一走,虽然对付少量叛军仍然没有问题,但全面战争就实力不足了。

新罗借机发动了对唐王朝的正式进攻,这就是长达七年的唐朝新罗战争。战争时间为咸亨元年(670年)到仪凤元年(676年)。战争前四年,仅凭安东都护府留守部队就稳定了半岛北部,消灭了全部高句丽叛军,“左监门大将军高侃大败新罗之众于横水”,新罗人在半岛北部占不到便宜,但彻底占领了南部没有唐军驻守的熊津都督府。

这里要着重说一点,有人说新罗打败了唐军,那么怎么解释在唐军主力没来的时候,新罗军为什么没能进入半岛北部?反而是唐军大举进攻新罗本土的时候取得大胜逼迫唐军退军?

唐朝新罗战争的第二阶段是刘仁轨为帅,唐军主力继消灭百济、高句丽后再次进入半岛。刘仁轨渡过汉江,攻破新罗北方重镇七重城,“斩获甚众”,新罗经营多年用来抵御高句丽的战略防线被唐军突破。

刘仁轨

之后,刘仁轨被调回国内,继任唐军将领暂缓了攻势,“诏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买肖城,三战,虏皆北”。同一事件,《三国史记》中记载却是李谨行率领的唐军二十万在买肖城败于新罗手中,新罗缴获战马三万三百八十匹。

当年李世民东征辽东的时候不过“士十万,马万匹”,李谨行一个从三品的左监门卫将军竟然能统御二十万大军、战马四五万匹,《三国史记》未免夸张得太厉害了。

还是看中国人写的正史吧,当时新罗人吓坏了,唐军驻扎在买肖城,买肖城位置不详,但肯定是在汉城以南,已经深入新罗境内,虎视眈眈盯着新罗腹地,新罗已经无险可守,只等唐军准备好了就能一举灭了新罗。

即使不增兵搞决战,像以前灭高句丽一样分兵袭扰,新罗这种小国也承受不起。于是新罗一边把所有能拿刀拉弓的人都送上了前线,拼命攻打了买肖城三次,又“遣使入朝献方物,伏罪。”

于是,李治“赦之,复其王金法敏官爵”,唐军退军,李谨行也被调往西北,双方实际控制线为平壤、大同江一线,唐王朝失去了半岛南部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李治和武则天为什么做出如此的战略决策?

1、吐蕃当时在西域的入侵,这是原因之一。

之前吐蕃消灭了依附唐王朝的吐谷浑,把疆域扩展到了青海,河西走廊情况危急。之后与唐朝新罗战争同步开始的薛仁贵远征吐蕃之战失利,唐王朝已经感觉到了吐蕃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之后若干年,唐王朝一直在西域与吐蕃争夺安西四镇,安西四镇数次易手。在唐朝新罗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唐军聚集了十八万大军再次攻打吐蕃,但大败而归。李治和武则天当时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吐蕃,才匆忙从半岛撤军的。

2、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使得李治和武则天都没有把新罗当作要被解决的主要问题。

李治

当时李治和武则天都没有把新罗放在心上,而且新罗表面上仍然对大唐臣服,新罗王接受唐王朝册封,同时也是大唐鸡林州大都督,理论上半岛整体上仍然是唐王朝疆域范围。因此,与自己地位相比,新罗只是一个小问题,无论是对李治还是武则天。

这时李治正在拼命地想办法压制武则天。之前不久,李治把郝处俊提拔为宰相,在朝堂之上发动了对武则天的攻势,借着支持武则天的许敬宗谥号问题向武则天发难。同时郝处俊负责重新编制国史,目的是借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来提高李治的地位,这是李治时期唐帝国对武则天的一次集中的大规模反击。上元二年(675年)“二月,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大破新罗之众于七重城,斩获甚众。新罗遣使入朝献方物,伏罪。赦之,复其王金法敏官爵。三月丁未,日色如赭。丁巳,天后亲蚕于邙山之阳。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

唐朝新罗战争的主帅刘仁轨是支持武则天的,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刻,武则天把刘仁轨调回长安,目的之一就是要借刘仁轨的资历和战功压制郝处俊,解决武则天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否则朝堂上一旦形成让武则天停止干政的决议,武则天就非常被动了。“八月庚子,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乐成侯刘仁轨为左仆射,依旧监修国史。中书门下三品、大理卿张文瓘为侍中。中书侍郎、同三品、甑山公郝处俊为中书令,监修国史如故。

吏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监修国史李敬玄吏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依前监修国史。”

3、新罗占有地利优势。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中,新罗战线就发生在自己的自己的核心区,而半岛并非唐朝的核心区域,唐朝的首都长安才是当时的核心区域。从长安到战线需要大约2000公里距离,相比直线新罗仅需十分之一的距离。新罗相当于以逸待劳,唐朝确实经过长途跋涉,客观上降低了唐朝军队的战斗力。

4、当时落后的生产力限制了长距离的军需供应及作战。

唐朝新罗形势,当时生产力落后,老百姓基本是一日两餐的标准,可以供应长期战争的结余本就不多,再加上军需供应需要考人、马等的劳力来运输,运输的损耗比例是非常大的,输送100石粮食能到达前线的仅有不足30石,基本上像唐朝这种如此长距离战争的投入就不能会很大,且持续时间长的大量兵力也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唐朝限于当时的情况,无法完全把兵力放在新罗战事中,导致无法取得绝对性的优势,后期由于新罗向唐朝称臣,考虑到战争的巨大消耗也就不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去消灭新罗了。

于是,在李治和武则天的领导下,唐王朝在东西两线全部失利。武则天篡唐建立武周之后,控制通往东北和半岛通道的契丹、奚族反叛,渤海国建立,唐王朝在半岛的实际控制区域再次减少,新罗借机又向北发展,基本控制了半岛大部分地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更是彻底失去了东北地区。

之后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都是源于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给后人留下的大麻烦。

好了,今天关于“大唐灭国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大唐灭国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