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和洛神阵容搭配

羲和和洛神阵容搭配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羲和和洛神阵容搭配插图

山海经异兽录洛神天赋可以攻击左边一排点满,中间的法宝点满,通用左边一排点满,五转以后点中间。

不要看见技能就学,这样只会浪费技能加点,技能分为主动技能和被动技能,并不是每个技能我们都要把他加满,新手玩家可以按照系统推荐的技能进行学习。一些必满的技能,一个要首先加满,避免后面没有足够的技能点加这些技能。

山海经异兽录的介绍

山海经异兽录将会上线新的伴侣,这个伴侣被很多玩家称为新的复活流,因为这个伴侣配合太清羲和混沌,睚眦副C,白虎攻最高血最少当前排输出基本上就锁血了,死了就复活,死了就复活,如果你想要玩这个复活流的话,可以提前来本站了解这个伴侣的技能哦,帮助你更好的理解阵容。

天赋只要是能在技能上加强,前期玩家们使用技能天赋还是不同的,输出型的职业玩家们可以增加一点输出伤害的天赋。

以及攻击方面的天赋,输出型职业还分成单体输出和群体输出,单体输出和群体输出方面的加点也都是不一样的。辅助方面玩家们可以增加加血以及加防御的天赋,也就是治疗方面的天赋进行加点。

求中国古代文献或者神话里提到的女神

临水夫人:又称大奶夫人、顺懿夫人、顺天圣母、三山女神,是道教闾山派的重要女神。临水夫人是福建闽江流域民众崇奉的女神,其他的信徒则遍布台湾、浙江、江苏以及东南亚;因源于福州府,故福州人视其为乡里的守护神。其他地区的信徒,则多视其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类似于七星娘娘。临水夫人信仰非常昌盛,以其能护佑生产闻名。台湾有主祀临水夫人的庙宇一百三十几座。她的主要事迹记载在《闽都别记》中。

无生老母:又称作无极老母、无极天母、无极圣祖,有时在经文里简称作老母,是明、清以来许多民间宗教,包括罗教、西大乘教、鸡足山大乘教、斋教、闻香教、天理教、一贯道及天道等最主要的神。

百花仙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掌管天地花草的仙女。是玉皇大帝的妹妹。主要故事出现在小说《镜花缘》以及戏曲《天女散花》中。

曹娥(130年-143年):上虞(在今浙江绍兴)皂湖乡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一名巫师,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年)端午,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被江水淹死,不得其尸。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遂投江而死,三日后曹娥尸抱父尸出,乡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遂改舜江为曹娥江,并以曹娥为水神。《后汉书·列女传》

后土:后土一词,俗称地母娘娘,是统辖所有土地的神祇,不是管理一境的土地神。唯一例外,是在坟墓上供奉的后土神石碑,指的是守坟的土地神。《尚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左传·文公十八年》(“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称“为阴地者,五方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日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

洛神:名为宓妃,她是中国神话里伏羲氏(宓羲)的女儿,其因为于洛水溺死?,而成为洛水之神,即洛神。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包括东亚(琉球、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海洋地区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

女魃:亦称女妭,黄帝之女,另一说为赤水女子献,本居于昆山共工台,曾在涿鹿之战助黄帝打败蚩尤,后流落至赤水之北,是中国神话中的旱神。《后汉书·张衡传》:夫女魃北而应龙翔,洪鼎声而军容息。李贤注:“女魃,旱神也”?《山海经》也有大量篇幅描写

三圣母:(别名:三圣公主、华岳三娘娘、华岳圣母)是中国古代神话《宝莲灯》等传说中登场的仙女。《人生长恨水长东》中,三圣母的本名为杨莲

九天玄女,又称玄女,俗称九天玄女娘娘。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奉为女仙。在道教与台湾民间信仰中有不少人恭奉。截至2012年9月台湾内政部宗教系统总计,台湾寺庙中共有46间主祭寺庙。

七仙女:(又称为七仙姑、七仙娥、七衣仙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也能专指这七个女儿中最小的第七个女儿。她们在天庭贵为公主,除王母与玉帝的妹妹(天界的长公主)外,她们是众仙女中地位最高的。在中国神话故事中,七仙女曾下凡新余仙女湖,与农夫董永产生爱情。《天仙配》《搜神记》《西游记》

三霄娘娘:(又称感应随世三仙姑)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为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妹妹。最早出现于许仲琳所著作的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由赵云霄、赵琼霄及赵碧霄三个姐妹组成,并持有两大法宝混元金斗与金蛟剪。

何仙姑:原名何琼,永州零陵人。道教八仙之一,原型为一个美貌非凡的女子,经常手持荷花。其身世有多种说法,其中在流传比较多的传说中,何仙姑是何氏之女,十三岁时入山采茶,巧遇吕洞宾收为弟子,赐仙桃或仙枣,食之成仙。在各类传说中,何仙姑兼具仙女、道姑和女巫三重身份。

《仙佛奇踪》,《吕祖志》,《独醒杂志》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她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

螺祖:《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中的“颛顼帝”。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为“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萝以供衣服。”

嫦娥:原称姮娥、常娥,是中国神话人物,美貌非凡,温柔贤慧,为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

《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又《太平御览》卷四引张衡《灵宪》记载:“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或说嫦娥奔月后居住于广寒宫,有玉兔和吴刚相伴。

封姨:古代传说中的风神。亦称“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天宝中,崔玄微于春季月夜,遇美人绿衣杨氏﹑白衣李氏﹑绛衣陶氏﹑绯衣小女石醋醋和封家十八姨共饮。十八姨翻酒污醋醋衣裳,后醋醋得罪封姨,不欢而散。明夜,诸女又来,醋醋言诸女皆住苑中,多被恶风所挠,求崔玄微于每岁元旦立朱幡于苑东,即可免难。时元旦已过,因请于某日平旦立此幡。那天果然大风刮地,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无恙。崔玄微乃知诸女是众花之精,而封十八姨乃风神也。

少司命:为屈原的《九歌》中提到的一位神明,和大司命为相对的二元神,各家观点基本上皆认定其为一名女神。

常羲:又称为常仪或尚仪,为月御(为月亮驾车的神),与羲和(日御)同为帝俊之妻。《山海经·大荒四经》记:“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是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清代毕沅在音韵学上的考据,认为嫦娥的前身,正是“生月十有二”的常羲。

床母:床母,为华人信奉的床之女神,闽南人称其为床母,广东人称之为床头婆婆。相传床母能保佑婴儿、幼儿平安顺利长大,故家有婴幼儿者均祭祀之,祭祀日期在每年的七夕。

斗姆元君(又写作斗母、斗姥):是中国道教的女神,也是北斗众星之母。名字的“斗”指的是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姆元君在道教信仰中出现得很晚,但地位却很高;是摩利支天的信仰在唐代以前由佛教传入中国后,被道教所吸收的一个神祇。对斗姆元君的信仰当然也源自于古人的星宿崇拜,但由于斗姆是北斗众星的长辈,所以名义上比群星更为尊贵。她的尊号则有“斗姆天尊”、“先天道姥天尊”、“北斗九真圣德天后”、“中天梵气斗姆元君”以及全称的“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等。在《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中则给斗姆元君加上了“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这样一个称号,把她的地位抬得很高,索性与西王母混为一谈。

泰山老母(即碧霞元君):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女神之一。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封女仙的尊称),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瑶池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玉女传》《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瑶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登场的女神。因历史的变迁,固然有多种关于瑶姬的神话传说。在众多传说中均把瑶姬的形象统一描述为一位美丽的女神。《山海经·中次七经》载瑶姬是炎帝(赤帝)的第三个女儿,亦作“姚姬”,为精卫(女娃)的姐妹。是位才色兼备、精通武艺的上古女神。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首次对瑶姬身份进行彻底改编:称瑶姬是王母娘娘的二十三个女儿中年纪最小的女儿,为“云华夫人”。民间戏曲与传说《宝莲灯》中描述瑶姬是玉皇大帝的妹妹,为天界的美神。

素女: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女。她与黄帝同时。一说她擅长音乐。《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古文苑》四引杨雄《太玄赋》:听素女之清兮,观宓妃之妙曲。一说她知阴阳天道。《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还于吴,当归,而问于范蠡曰:何子言之,其合于天?范蠡曰:此素女之道,一言即合天下事。一说她精通房中术。曾与九天玄女一道为黄帝之师,传授房中术。故后世亦把房中术称为玄素或素女之道。流传至今的一本古籍名为《素女经》,论述房中术。

紫姑: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厕神。本名何媚,莱阳人。首见于刘敬叔《异苑》卷五,相传是寿阳李景之妾,为大妇所嫉,正月十五夜被杀于厕中。据称紫姑死后显灵,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成为民间扶乩所问之神明

织女:别名七星娘娘、七星娘、七星妈、七仙姑、天仙娘娘,是织女星的女神,中国神话中的天帝孙女(或女儿),排行第七,工作是编织云彩,是纺织业者、情侣、妇女、儿童的守护神,著名的牛郎织女故事的女主角。

羲和:中国神话中太阳神之母的名字。传说她是帝俊的妻子,与帝俊生了十个儿子,都是太阳(金乌),住在东方大海的扶桑树上,轮流在天上值日。《尚书·尧典》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羲和也是她儿子们的车夫——太阳的使者——日御。后来,十个兄弟不满先后次序,十日并出,被后羿射杀其中的九个。屈原的《离骚》有:“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一句。

西王母:又称王母娘娘、瑶池金母,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道教上古神灵,也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由于近代罗教系统民间秘密宗教的盛行,许多人把无极老母与西王母视为同一神,号称“母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无极姥母为上古女神太元玉女。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山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和东王公一起,是天地阴阳之气的显化,协助天地、赞襄化育。西王母还统理所有得道的女仙。凡成仙得道之人,男的先拜东王公,女的先拜西王母,然后才能去朝见三清。“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道者,咸所隶焉。”(《中华道藏》、四十五册、一百九十六页)关于西王母的姓名,唐代段成式作《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记载“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故西王母姓名为杨回、字婉妗。神话小说大师周濯街的作品中称其名为王婉玲。?再有另一传说是尊称东王公为天父,西王母为天母。东王公化万物,西王母化万灵。故称之万灵主母。其圣地为昆仑山脉!最早见于《山海经》。

注生娘娘:俗称“注生妈”,又作“注生娘娘”,在中国有些地区称之为“送子娘娘”,是闽南、台湾一带最受尊奉的生育之神,主管妇女的怀孕、生产,是许多不孕妇女或怀孕妇女的信仰寄托。注生娘娘的造像,多是左手执簿本,右手持笔,象征其记录家家户户子嗣之事。《封神演义》

金花娘娘:又称金花夫人、金花圣母,她是中国粤、桂、甘、鄂、浙等行省信奉的生育女神,类似于送子娘娘。屈大均《广东新语》表示,金花是一个广东的女性巫师,端午节观看龙舟竞赛时溺毙,尸体数日不腐败,还有异香,接下来湖中浮现一块木头雕像,神似金花。于是雕像被当地人膜拜,金花也被视为神明,因为求子较为灵验,被尊为送子娘娘。

电母:又称金光圣母,为传说中雷公的妻子,主要掌管闪电。为自然之神、也为天上星宿之一。号曰“电母秀天君”。面容如女,样貌端雅,两手执镜。常与雷公一起被提及。

骊山老母(亦称作黎山老母或梨山老母):是中国传说中古代道教的女神仙。姓氏与来历不详。骊山老母是深居于骊山上的至高无上的女仙。在中国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道观中通常都有供奉她的香火。骊山老母多为指点迷津、传授秘籍为世人所崇奉。《骊山老母玄妙真经》中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是上八洞古仙女中的第七柱,是上古时代的神仙。老母原本风华绝代,秀媚无比,传闻秦始皇曾在骊山上偶遇到骊山老母,所见骊山老母的仙貌惊为天人,秦始皇一时心生恶念,受到了老母的惩罚,此后老母老化了自己的仙貌。

麻姑人物的出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典籍里记载过她的相关事迹。东晋时期由葛洪著作的文献《神仙传》中讲述麻姑是一位勤劳善良又美丽的南城人,因积累了不少功德,后而得道成仙,成为下八洞神仙之一的女寿仙,其仙貌如同18、19岁的美少女,手指细长如鸡爪,是长寿的象征。相传麻姑曾在人间经历过三次“沧海桑田”,能施法掷米成丹来解救黎民百姓的疾苦与灾难。故古代常以麻姑喻为高寿人物的存在。

另附部分找到的(部分中提及的女神上文并未提及,但资料易找,因字数有限,遂不复制):

女娲补天

七仙女下凡

巫山神女

许飞琼

嫦娥

董双成

娥皇女英(湘夫人)

何仙姑

精卫填海

龙女牧羊

磐龙缠炉?复制整理,欢迎追问

康乐斋杂说嫦娥故事的深入研究

根据当今整理的神话资料来看,嫦娥为羿妻,羿乃上古尧时之天神,是神箭手。尧时十日并出,给天下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羿受天帝之命带着嫦娥来到人间帮助尧帝,却违背天帝之命用箭射杀了九个太阳。天上的十日本是天帝的儿子,这下震怒了天帝,开除了她夫妇俩的仙籍贬为凡人。羿夫妻为求长生,羿于西方西王母处求得两粒不死之丹。原来这两粒仙丹一人服下一粒可保长生不老,如一人同时服下两粒丶这个人既可长生又可飞升上天。嫦娥听说这个功效后,却背着羿把两粒仙丹一人偷吃了,于是只身一人飞到月中成了月中仙子,留下羿一个人在人间等待老去和死亡。

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约成书于春秋丶战国时的《周易》和《归藏》。周易,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孔子所编订,书今存,但无此记,当属佚文。归藏,相传为战国初时无名氏所作,今佚,其佚文散见于后代诸征引书中。

? 现将这几处记载的文字备录于此。

《文选/南朝?梁?王僧达〈祭颜光禄文〉》:“ 凉阴掩轩,娥月寝耀。”唐?李善注引《周易》丶《归藏》曰:“昔常娥(即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即嫦娥)奔月。”

《淮南子?览冥训》里亦有详细的记载,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

淮南子,是西汉初时淮南王刘安召集他王府中的众门客们集体所撰写的。

这些记载,由于嫦娥是羿的妻子,而羿又是上古时传 说中的有名的历史人物,这样这个神话故事似乎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但细细一深究,并非如此,只不过是借上古历史人物虚构的事而已。常娥奔月之说具体产生的时间,应该是春秋时期开始在流传,而常娥为羿妻之说应产生在秦汉间,试举数例加一证明:

①屈原,是战国末时楚国著名文人,写有一篇著名的辞赋《天问》,在辞赋里他几乎将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故事及历史大事件问尽,而独不及此。再者,辞赋里问及大羿之事者有三,其中就他的婚姻问题也提了一问,云 "胡羿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即洛神)?" 即问:羿为何把河神河伯射死了而把他的妻子洛神娶来了做妻子?屈原在这儿只问羿妻洛神而不问妻常娥,可见屈原并不知道这个故事。由此足可证明此故事当时还刚刚产生丶还不十分流行丶鲜为人知这一点!

②我们从 "西王母" 这个神话人物的进化史也可证明这一点。最早记载西王母之事的典籍,当推成书于战国时的无名氏的《山海经》。 《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山>》:"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晋?郭璞注:"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 "。这是战国以前的西王母面目,是一个主持灾厉及五刑残杀的凶神。战国及战国以后呢?她进化了,变成了一个拥有不死之药的女中仙王。记其有不死之药的最早典籍,当推约写成于战国初时的《穆天子传》,同时期的《归藏》于是也有了 “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 的记载。

③汉代以前的典籍,都只说 “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 的记载,言及“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之说,最初见载汉初时的《淮南子》,直接点明常娥(姮娥)为羿妻之说又出自东汉人高诱替《淮南子》这条记载所作的注。后来东汉?张衡的《灵宪》丶晋?干宝的《搜神记》中均有类似的记载,可见嫦娥为羿妻之说产生在秦汉之间无疑。

总之,嫦娥奔月神话故事是春秋战国丶秦汉间人的作品,非上古所传。致于说她是羿的妻子,更是在秦汉间或更后的时间才形成。

“常娥” 这个神话人物,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是有根源的。据后学者考证,都认为她是从古所传 “常羲” 这一神话人物演变而来的。

常羲,是月亮的母亲,是天帝帝俊的妻子,她生下了十二个月亮。记载她这一事迹最早的资料是作于战国初时的《山海经》。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晋?郭璞注:“义与羲和浴日同。”

帝俊,本身是上古时历史人物名,是当时生活在东方一个地方的部落首领,又称作帝俈丶帝喾,姓高辛氏,"三皇五帝" 中 “五帝" 之一。后来神话传说中把他尊称为掌管日月的天帝名,并说他有两个妻子,一个是生日十丶主管日的羲和,另一个就是这位生月十二的常羲。

《山海经》这段话的意思是: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十二个月亮是她的儿子,这时她正在替儿子们洗澡。

正因为 “常羲” 是帝俊的妻子,因而这个 “常羲” 可能又是从历史人物 “常仪” 转变而来的。相传帝俊有四个妃子,而第四个妃子名字叫 “常仪”,并且替他生了个儿子叫挚。这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这个人物当推《世本》。《世本》一书约成书于春秋时期,西汉初时刘向进行了一次校勘整理,这部书原著已散佚,现流行于世的是清代人的辑本。

清?张澍稡集注本《世本?帝系篇》:“帝喾卜其四妃之子,……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生挚。”

另外,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也有 “(帝喾)娶娵訾氏,生挚” 及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 “娵訾,帝喾妃,生挚” 的记载。司马迁丶班固二人在这儿均未说出娵訾氏之具体名字,而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帝王记》(当指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却说出来了,云:“帝俈有四妃,……次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也。”

宋?罗泌《路史》:“高辛氏次妃常羲生而能言,发迨其踵,是归高辛,生太子寁及月十二。”

《世本》丶《帝王世记》丶《路史》等书虽然语言不多,但这些记载足以证明了自古流传下来帝喾有一个妃子名字叫 “常仪” 的这个人。

另外,我们从百家姓 “常” 姓的由来,也可说明这个人的存在。相传这个 “常” 姓的由来就来源于这个 “常仪”。清?张满《姓氏寻源》:“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 姓宜出于此。”

上古时所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由于上古时条件限制无文字记载,这些事情流传下来,都是凭一代代的人口传下来的。到春秋丶战国时候,那时的人记录这些众口所传的东西,往往都是第一次记写,无任何前人统一规定记载的文字资料可供查阅。上古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当时的人记写他(她)们只能凭当时流传在众人口中的语音丶然后配上当时的文字来记录。这样记录的人多了,一个人的名字就会出现很多地不同,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同音或近音字上的使用和混淆。如这个 “常仪” 人名就是《世本》的作者当时根据这样的情况而定名的,并不是上古时古老的文字记载的流传。

正因为众人书写不同,所以 “常仪” 这个历史人物,就有了 “常羲”丶“常娥” 的不同写法。古时 "羲"“娥” “仪” 三字读音同。明?杨慎《丹铅总录?订讹》:“月中嫦娥,……其实因 `常仪占月'? 而误也。……后讹为 `嫦娥',以`仪' `娥'? 同音耳。”清?朱起凤《辞通》卷九 "娥皇" 条下按云:“ `娥’ 字古亦读 `仪' ,如 `嫦娥'? 亦作 `常仪'? 是也。”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辞典》“姮娥”条下释云:“姮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之`生月十二' 之 `常羲' ,古读 `羲' 为 `娥',遂演变奔月之常娥。” 刘城淮《中国古代神话?后羿失败》:“嫦娥之名也与`生月十二'? 之常羲有关,`羲'? 古音同于`娥' ,`常羲'? 异写即为`嫦娥'。”

在当时,亦因同音字或近音字的混淆将 "常仪" 写成 "尚仪" 的,"常" “尚" 二字音近。这个名字出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时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们集体撰写的一部书,其中《勿躬篇》有一句话云:“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 清?毕沅注:“ `尚仪'? 即 `常仪’,古读 `仪’ 为 `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

如此种种,可见 “常羲”丶"尚仪" 以及后来的 “常娥” 这三个人物名,是一个人物的名字,只不过是在文字字面上作了调换而已。又由于神话人物中的常羲(尚仪)是天帝帝俊的妻子,而帝俊(一般作 “帝喾” )又是上古时有名的历史人物,是 "三皇五帝" 中 “五帝” 之一,而在上古时他又被东方殷民尊奉为 “东方上帝”,恰好他有个妃子叫常仪。可见神话中的 “常羲” “尚仪” 这个人物无疑是从历史人物“常仪”转变而来的,只不过将历史人物神化了而已!

这些称谓,是足以证明当时的人为将历史人物 “常仪” 演变成神话人物而进行改编的这点事实,可是要与奔月之 "嫦娥” 这一人物名称直接关联上去似乎还欠充分的理由。

要找 “嫦娥” 这一名称来源的充分理由,主要在于 "姮娥" 这一称谓。

原来在春秋战国时,为造此神话人物,不仅用同音或近音的字取代 "常仪"丶“常羲” 二字,同时又用同意义的字来取代。由于 "常" 字有永恒丶永久之义,故当时除 “常仪”丶"常羲"丶“尚仪" 三个不同称谓外,还有一个称谓即 "恒娥"。这个“恒娥” 的 “ 恒” 字就是取 “常” 字永恒丶永久这一字义而假借的。这个称谓虽在当今流传的战国丶秦汉间的典籍中直接找不到,但据《淮南鸿烈集解》引有庄逵吉的一句话:“姮娥,诸本作 `恒'。” 这一语可证,他当时所见到流行的诸多版本《淮南子》都是作 “恒娥”,由此可见这一名称在战国丶秦汉间还是很流行的。庄逵吉,是清代中期著名学者。

再者,我们从1979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的《周易》一书中的《归妹》之卦辞,亦可资此佐证!其卦辞云(按:今本《周易》无此卦辞,当系佚文):“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其中的 “毋死之药” 即指不死之药,“恒我" 即 " 恒娥"。“我” 与 “仪” “娥” 古读声同。《大戴礼?五帝德》:“依于倪皇。”清?孔广森注:“ `倪' 字误,当作 `仪'。仪皇,即舜妃`娥皇’。《吕氏春秋》以 `尚仪'? 为 `常娥',`仪' `娥' 并以 `我' 偕音,古者通假也。”

这儿值得要说明的是,这部出土的《周易》一书,文字要比现行的版本真实可靠得多。因为它埋藏在地下一两千多年未经人动过,是当时流行的真实原文的保存。而现行的《周易》版本是经过一两千多年来有无数代人的传写和出版发行时活字排版,在传写和排版过程中自然有很多脱讹现象影响原书的真实性。所以这儿《归妹》卦辞,虽然今本《周易》无之,但我们还是相信它是最真实的原文。

“恒娥” 这一名称,在后世诗文中还常见引用,唐?韩愈《毛颖传》:“能若光使物,窃恒娥丶骑蟾蜍入月。” 又其《月蚀》诗:“恒娥还宫室,太阳有室家。” 五代?和凝《柳枝》词:“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恒娥。”

但? “恒娥” 为何又变成 “姮娥” 的呢?原来 “恒娥” 这一名称在春秋丶战国时人手上书写是可以通行的。可是到了汉代人手上,就出大麻烦了,不敢随随便便书写这个 “恒” 字。因为汉文帝的名字叫 “刘恒”,这个 “恒” 字在汉代就成了当时皇帝的专用字,当时不仅不让任何人使用,还在人们书写的时候凡遇到这个 “恒” 字也必须避开不能直接写,这叫避讳。如果人们不避讳硬是用了这个字,那就犯罪了,罪小则本人杀头,罪大则诛族。

那怎么办呢?凡是遇到需要避讳的字,于是人们就取同义或同音的字来代替,实在不行就直接造一个形体相近的字来替代。汉代人为避刘恒的讳,由于 “恒娥” 是女性,于是把 “恒” 字的 “ 忄”旁改成 “女” 旁,造一个 “姮” 字。这是第一个办法,也就是 “姮娥” 这一名称的由来。另一种办法就是,仍用原 “常仪” 的 “常” 字,保其原姓氏不变,加上 “恒” “常” 二字都有永恒丶长久之意,故仍用 “常” 字不用 “恒” 字,加之古有 “常” 这一姓氏,于是便叫了 “常娥”,名也正言也顺了。

致于 “娥” 字的由来,疑从 “我” 字转化而来的。从197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的《周易?归妹》卦辞中作 “恒我” 这一点,说明当时的 “娥” 字均作 “我”。再到后来,缘于她是女性,故人们不仅使用了 “我” 字旁有一 “女” 字的 “娥” 字,还同时在 “常” 字旁加一个 “女” 字造 “嫦” 字,于是最终便有了 “嫦娥” 这一名称逐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了现在人们最熟悉丶通用的名字。

《淮南子?览冥训》(《淮南鸿烈集解》)清?庄逵吉注:"姮娥,诸本作 `恒',唯《语林》作 `姮',《文选》注引此作 `常',淮南王当讳 `恒' (淮南王讳"安",此说误!应说文帝讳 "恒" ),不应作 `恒',疑《语林》是也"。又引洪颐煊语云:"《说文》无 `姮'? 字,后人所造"。

由此推断 “嫦娥” 一名称形成的时间,可能是在两汉以后的事情了。一来东汉以前人的典籍均不用 “嫦娥” 这一名称。二来这一名称始见于晋人之手,最初见用的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见今传本卷一四。

“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蠩 。”

再者,后汉?许慎《说文解字经》里未收有 “嫦” 字,这不仅说明这个 “嫦”字是两汉以后人所造之字毋庸置疑,更成了 “嫦娥” 这一名称产于两汉之后的有力铁证。

虽然如此,但我认为 “嫦娥” 这一名称最终形成的原因,还不那么简单,还有一个更重要丶更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的记载及高诱的注说,把常娥和羿又扯上了关系,并且直接点明常娥是羿的妻子,反而使她和“帝俊”没了关系。羿,是上古时历史名人,既然是历史名人,那后人造此神话必然要和 “帝俊” 撇清关系,更不能把他的妻子 “常仪” (“常羲” “常娥”)张冠李戴地配到羿身上来。这样作为一个羿的妻子的名字的字必须要有所不同,于是造了这个 “嫦” 字和 “娥” 字匹配成 “嫦娥”。这样 “嫦娥” 这一名称最后便打造成了奔月之羿妻的专用名称了,非她莫属,使之和 “帝俊” 之妻 “常仪”(“常羲”丶“常娥”)严格地区分开来,造成了一种在表面上看她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一个个体的假象,最终羿为嫦娥之夫之说占据了上风,反而让人们遗忘了她与帝俊之间的关系。

以上说的这么多,但无论是 “常羲” “常娥” “嫦娥” 等名称的由来丶还是奔月故事的产生,细而究之,一切一切的根源我认为均是从“尚仪占月”这一历史事件而来的。

相传上古古帝黄帝有任命他的两个大臣主管占日丶占月之事,这两个大臣一个名叫羲和掌管占日之事,一个名叫常仪掌管占月之事,所以《吕氏春秋?勿躬篇》中有 “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及《晋书?〈历律志〉中》也有“轩辕(即黄帝)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丶常仪占月丶臾区占星气” 的记载。

占日丶占月,意思就是指观察日丶月的运行规律来制定历法。这是发生在黄帝时的历史事件流传到春秋丶战国时的,是一种最可信的古老传说。这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却给人们流传了一个与 “月” 相关的人物来。由于那时流传下来的没有文字根据,辗来转去也一种语言流传,加之这个占月的人名与帝俊妻 “常仪” 名字的传音相同或相似,又由于那个时候帝俊是东方殷民普遍尊封的东方上帝,这样当时的人丶为造这个神话故事,于是把“占月”的黄帝时的人物 “常仪” 和后来的帝俊的妻名 “常仪(常羲)” 牵扯到一起来混为一谈,最终便有了《山海经》之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的记载。这一点,明代杨慎在他的《丹铅总录?订讹》中有段话,就说得很明白,云:“月中嫦娥,其说始于《淮南》及张衡《灵宪》,其实因 `常仪占月' 而误也。”

常仪,是人间帝王的妻子或大臣,无论是 “占月” 还是 “生月”,都与 “月亮” 扯上了关系,正因为这样逐渐被后人神化了变成了掌管月亮的女仙。但她又是怎样到达月亮中去的呢?于是春秋丶战国丶秦汉间人不断地加工丶完善最后创造了这个窃药奔月之神话来以圆此说。

在当今神话传说中,由于月亮洁白如玉,美好无比,而嫦娥奔入月中成为主管月亮的女仙,人们想象自然她也是美丽无比的丶成仙后她在月中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其实不然,她不仅失去了往日美丽的容颜变成了奇丑的丑妇,还长年去做替仙家捣药的苦工,最后的结局是非常悲惨的。现将两件事分开来说。

①嫦娥变成了丑七八怪的癞蛤蟆。

嫦娥背叛丈夫羿偷吃仙丹只身一人奔到月宫中成了月中仙子,天帝为了惩罚她的这一行径,罚她变成了奇丑的癞哈蟆。

嫦娥被罚变成癞蛤蟆,古时很多资料都有记载,最初见湖北江陵王家坝出土的《周易?归妹》卦辞(文已见前,此不录),后来逐成共识。

《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按:“奔月” 后十二字今本《淮南子》无之,当系佚文)。 《后汉书?<天文志>上》唐?李贤注引汉?张衡《灵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蠩"。

虽然这个故事对嫦娥本人有些诋毁和丑化,但使嫦娥故事不仅在内容上更为充实,而在情节上使故事更为奇异而别致。

②姮娥捣药无穷已。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寄远》诗中的诗句,就是说嫦娥每天没完没了地在做替仙家捣药的苦工,充满了诗人对她的这一遭遇的无比同情之感。嫦娥捣药之说并非诗人杜撰,是有来历的。1994年《说文月刊》第10期载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较小一棺,前额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持月轮,后刻一蟾,蟾两足人立,手方持杵而下捣。" 这是所刻蟾蜍在月中捣药的图像。而蟾蜍,是嫦娥奔入月中变成的,“蟾蜍捣药”就等于说“嫦娥捣药”。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银蟾谩捣君臣药,纸马重绕子母钱",就是引用的这个典故。而历代文人作诗,径言嫦娥捣药,李商隐就直接用了。唐?陈陶《海昌望月》诗:"孀居应寂寞,捣药青冥愁"。嫦娥孀居(孤居,寡居)月中,故称。

嫦娥奔入月中落得这样的结局,这是她本人始料未及的。落得这样的下场,不仅失去了与羿的恩爱之情丶长年孤居月中寂苦无比,还失去了美丽的容颜丶长年服役,悔恨不已,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就有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正是她的这一窘况的真实反映。

洛神、后羿与河伯之间的三角恋

洛神、后羿和河伯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涉及到一段复杂的三角恋。

根据传说,洛神是掌管洛河的神祇,她美丽而智慧,被众多神和人都深深爱慕。后羿是一位英勇的射手,他因为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而闻名。河伯是黄河的水神,他因为掌管着浩大的黄河而被人尊敬。

在神话中,洛神最初嫁给了河伯,但后羿的出现打乱了这个局面。后羿对洛神一见钟情,并向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洛神对后羿的英勇和聪明也深感钦佩,逐渐被他所吸引。

然而,河伯对洛神的爱情并不知情。他在一次与天神的战斗中失去了手臂,需要一个手臂的替代品。洛神为了帮助河伯,自愿献出了自己的手臂。

当后羿知道这个事情后,他非常愤怒,认为是河伯伤害了洛神。他立即去找河伯算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后羿打败了河伯,并取走了他的水神印。

在这个三角恋的结局中,洛神、后羿和河伯都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幸福。洛神的爱情没有得到满足,后羿虽然得到了洛神,但他的行为引起了天神的愤怒。而河伯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和爱人,只能默默地悲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复杂的,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暴力解决。同时,也展示了古代神话中对于爱情、勇气和牺牲的赞美和敬仰。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羲和和洛神阵容搭配”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